中国足球,以国家力量送1000个少年去欧洲青训,可行吗?

admin 篮球 2024-02-12 37 0

  看了2022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12强赛,两连败,咱们连射门机会都寥寥,真心绝望,实在看不到有生之年中国足球出路在哪里。

  归化:最快,但是面子上过不去(这场比赛都不好意思首发四名归化球员),也不可持续。

  青训:难度太大,也太复杂,时间上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出成果。

  其实就是当年健力宝巴西培养模式的升级版。

  逐年输送1000名(只是个大概数字)10岁(年龄再大技术容易定型)左右有天赋的少年到欧洲俱乐部,和俱乐部其他青训球员一起训练比赛。不指望能出现个孙兴慜级别的,但是总比在国内低水平足球环境下强太多吧。

  难点:

  欧洲俱乐部接受吗?

  ——砸钱+合作,类似于F1的付费选手。

  1000个少年的生活、学习问题?

  ——父母其中之一陪同,发工资;派出教师集中授课;

  出路问题?

  ——目标就是为了国家队,进不了国家队的,国内联赛或者其他国家低级联赛消化,实在不行的分配工作。

  这种模式,足球有拉玛西亚韩国三杰,斯诺克有丁俊晖,但是个人力量有限,以国家力量可以输出数量巨大的球员复刻这种模式,以保证成才所需的基数。

  感觉这种模式时间相对较快,成本也不高,效果最好。

  相关问题万达 「中国足球希望之星」留洋计划对中国足球的发展有没有帮助?

  国少去过,参加德国的低级联赛,本想着借人家的鸡窝孵化,如意算盘噼里啪啦。

  结果,人家球迷打出某个旗帜,国少罢赛,然后直接回来了。

  这就是整队去国外的缺点,尤其是以国家力量。

  国字头球队,遇到这种事,装看不见是不行的,找大使馆外交部抗疫,其实也没多大用,结果是什么?自己回来呗。

  这只是众多问题的一个缩影,其他的比如球员融入,对方的投入程度,球员未来归属。。。这些问题从健力宝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存在。

  青训这种事,只能自己努力去做好,培养出好苗子,再创造便利条件送到国外,指望拍一整个队去,本身不符合青训规律,足球青训就是一个淘汰的过程,一个孩子在一个队里能有多大前途几年就定型了,没前途就早点换个队,或者干脆放弃。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你这一整个队几年都在一起,这是干嘛呢?本身就不符合规律。

  每年1000个哪够?

  我敢保证,从2022年开始,严格按照提问者的说法每年送1000名少年去欧洲,连续十年,成材率极有可能就是万分之一。

  也就是这1000名少年没有一个会在欧洲前两级联赛——除了五大联赛还要算上荷兰、葡萄牙、比利时、瑞士、瑞典、乌克兰——这10个国家的赛场上成材。

  除非每年送出去3万人,连续二十年不动摇,才有可能见到三四名绝对意义上的好苗子。

  国内现在每年的选材面就是这样的,寥寥几万人里面横挑竖挑,连国内都选不出来,还指望送出去国外?

  别的不说,第一关饮食习惯、第二关训练作息、第三关语言(社交),就能直接把这1000人给淘汰得一干二净。

  如果没记错,好几年前看万厚良和姜宁那一届国青的比赛,央视体育频道现场直播,当时他们刚从海外长期拉练回来,比赛能力的进步是肉眼可见,但身体根本禁不住海外生活的折腾,有几个人是明显地消瘦了。解说嘉宾徐阳心疼地对段暄说了一句“瞧他的腮帮子都嘬下去了”,当时说的不是万厚良就是姜宁——经 @金歆爱学习 老师提醒,此君应该是同队的沈龙元。

  镜头也交代得很清楚,他的确是两个面颊深深凹了进去。

  这很能说明问题:营养摄入不够。原因就是饮食跟不上。所以这里多说一句饮食习惯的问题。

  职业球员的饮食到了现在,已经不能单纯用吃饱来衡量,除了蛋白质和碳水的配比、乳糖、果糖、粗纤维、维生素等摄入量,还要考核人体的吸收能力,对身体机能的促进能力,甚至要把对一种或几种物质的不耐受性考虑在内。这完全不是一代人的改善能立刻见到效果的。

  此前甲A年代,范志毅在申花俱乐部食堂的配餐的水平,《足球之夜》有过好多镜头呈现。那个年代的确是各种条件所限,加上国内对于职业运动员的营养研究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形不成系统性和市场化,更别谈什么供需结构。

  现在就算国人的膳食结构得到极大改善,依然无法摆脱个体家庭收入水平的限制。这么说吧,国内一个年收入35万-50万元的中等家庭,也不敢有底气说支撑得起青少年球员(无论男女)从8岁到18岁长达十年的、高质量的膳食水平。

  所以,这1000名少年倘若在深造途中全部栽倒在饮食的关口上,千万不要觉得奇怪。

  想要有明显改变,至少要等到“10后”成为工作和生育的主力军。

  也许有人要拿日本的膳食结构说事,这里我想提醒一下,在十五年前,日本个人家庭行为输送到海外学球的青少年人数,早就是1000的六七倍都不止。日本孩子对于海外膳食的适应能力,已经形成规模化效应。

  而在日本国内,早在2011年,U12-15年龄段球员的注册人数就接近25万。

  撇开已经送出去的不说,2011年就算日本国内U12-U15年龄段球员在海选过程中被淘汰掉24万,那他们也有将近1万个好苗子能选送到欧洲,再挑出22名大赛国脚怎么都不会让人感到惊讶。

  先给你一个数字:

  英国著名记者迈克尔·卡尔文做过一个追踪报告:

  在150万接受过青训的小朋友中,最终成功在英超出场的人数是180人。

  成材率是多少?

  0.012%。

  也就是说,从统计学的角度,这批人里最终可能都没有一个能站上职业足球舞台的运动员。

  按照我们的理念:

  这笔钱你自己说花的值不值吧?

  退一万步说,咱不考虑钱的问题,也不考虑能不能跨国青训的问题——事实上,就算能,这件事情的出发点就违背了足球理念。

  以拉玛西亚青训营为例:

  拉马西亚青训营的理念是什么?

  “以人为本”/“团队即家庭,家庭即归属”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让学员们在玩足球的时候感受到快乐——快乐是儿童与青少年进行足球训练的本源动力。只有让小朋友们喜欢足球了,才能有持续的精神动力进行足球训练。

  所谓“团队即家庭,家庭即归属”,就是青训营本身的人文属性,要让让每一位球员在青训营都切身感受到家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的青训营吸纳的孩子都是从当地社区里来的);同时,青训营倡导球员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和家人呆在一起,因为他们坚信家庭教育在球员成长的环境中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问题来了,抛开费用问题先不谈:

  1000个为国养士的小朋友,从小背井离乡,得不到家庭的关爱,而且还要背负国人的巨大期望。

  你能指望他们有多热爱足球这项活动?

  中国足球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一个工业化的足球系统。

  我们要理解到一点:

  足球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一运动,是因为足球的选材标准是非常非常广泛的——无论你身材如何,都有成为足球运动员的潜力;

  但同时,足球运动员的淘汰率是非常高的——有可能你在U15的时候是球王,到了U19就泯然众人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申花今年引进的U23右后卫王毅。

  这朋友在12岁的时候就加入了尤文的U14梯队,踢的是前腰,一度成为了梯队队长,入选过意大利的U17。但是,在受过一次大伤之后,不仅位置改了,在意大利足坛也没了立足之地,今年加盟申花,到现在只上场了一次(足协杯踢四川民足)

  申花另一位恢复国籍的球员,钱杰给,看一下他的履历:

  2006年在试训马赛成功,加入马赛的青年梯队。他曾经作为马赛U-17青年队的队长率领球队获得2008–09赛季法国U-17青年联赛的冠军。

  2010年1月9日,刚满18岁的钱杰给在法国杯比赛马赛2比0击败业余球队特雷利萨克中首次代表马赛出场

  2009年11月,钱杰给曾经被召入加蓬国家队集训名单,但没有获得出场机会。2011年2月9日,钱杰给在加蓬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比赛第73分钟替补出场,第一次代表成年国家队亮相。

  钱杰给代表加蓬队参加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在小组赛中出场3次。

  因为一次大伤,再也没有了位置,现在在申花踢替补。

  这二位在青年队的履历不可谓不好吧?

  但是进入成年队之后,由于各方面的问题,不复当年辉煌。

  这二位好歹成为了足球运动员,更多的人在哪里,我们知道吗?

  青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以主观意志转移的意外。

  因此,要做好青训,最重要的是两点:

  一是夯实青训建设——这不光光指的是硬件方面的,更重要的是从业人员的专业程度和素质;

  二是扩大选材面——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足球这项运动中来,这也是为什么所以足球从业人员都在反复强调校园足球重要性的根本原因。

  回到英格兰,康康三喵是如何扩大足球人口的:

  英超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这一职责。

  英超有一个名叫“英超社区行动”的活动,就是以英超联盟为指挥中心,号召英国各级别足球俱乐部成为带动社区活动的核心力量。

  具体有三大目标:投资:草根体育设施激励:运动参与热情支持:教育与职业技能

  取得的成效有:近38万名青少年参与了英超联盟举办的社区活动包括20支英超俱乐部在内的161家俱乐部集体加入2,131位英超俱乐部的工作人员深入社区与市民互动项目覆盖了英国最贫困的地区,占英国城镇数量的30%2,115所学校参与了“校园巡回赛”项目在曼彻斯特地区出生的拉什福德,地地道道的曼彻斯特之子

  除此之外,俱乐部在疫情期间也做出了相应举措。以曼市双雄为例:曼城(传统球迷为曼彻斯特市居民)和曼联(传统球迷为曼彻斯特大区居民)以共同名义捐款10万英镑,受捐方是特拉塞尔信托基金,该基金会扶持了超过 1200 家食品储蓄站。

  如何将社区与足球俱乐部融为一体,让俱乐部扎根城市和社区,让更多的孩子走进球场踢球,扩大选材面,才有机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足球运动员。

  但问题是:

  在现阶段,以我国的国情,真的做得到吗?

  中国足球问题到底出在哪?

  简单来说两句

  按照FIFA内部的政策趋势,这样的事情是越来越难以发生的

  可以在当地设立自己的青训中心,聘请当地的青训教练,但想成建制地参加当地的正式比赛,准入这关就难上加难

  参加不了比赛,或者掏钱邀请别人来陪练,那就毫无意义

  如果分散到当地的队伍当中,那么久保建英、李昇祐这些人殷鉴在前

  这样一来,题主所提出的难点就无需再讨论了

  至于概率问题,北京万国群星俱乐部的罗文给过一个数据:平均20万个孩子,能产出一个英超级别的球员

  所以每年1000个孩子,几乎等同于泥牛入海

  说完这些,再说点别的

  我从来不否认国人对足球,或者说是对中国足球的热情和期盼,但不得不说,其实很多人的着眼点都有很大的偏差

  职业化以来,我们几乎找遍了导致中国足球不行的所有可能

  教练,德国、英国、前南、荷兰、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本土,找了个遍

  球员,老的、年轻的、身体好的、技术好的、国内的、华裔的、国外的,都有了

  后勤保障,从不行到行,从好到无微不至,进步神速

  年薪收入,更是随着金元时代和各种荒唐政策,球员一跃成为高收入人群

  甚至一度觉得不够敢打敢拼,把球员集体拉到军营里军训

  然而遍寻至此,不仅毫无起色,甚至愈发走低

  为什么,其实答案很多人都知道

  从体工队时代到本世纪头十年,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即便教练、市场等等外部条件都有所改善,也只是是虾米里找小鱼,矮子里拔大个

  无法提高参与足球的受众人群,就不会有真正庞大的基数,就不会有真正激烈的竞争,就不会产出真正优秀的球员

  平均20万个孩子产出一名英超级别球员,那我们只能产出一名堪堪在西甲立足的武磊,非常合理

  为什么我们始终无法提高参与足球的受众人群?

  因为我们所有人看待足球的角度太功利了

  写了这么多年的青训文章,找素材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外国青训教练最苦恼的一件事,就是要回答很多家长“我家孩子能不能踢出来”这个问题

  家长希望得到确切的答案,能便坚持下去,不能便改旗易帜

  然而能不能踢出来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踢出来是一个极为偶然的过程,或许是因为天赋高,或许是因为后天努力,或许是因为身体出众,或许只是运气好

  身边的竞争者都被家庭、伤病、心理因素逐渐淘汰,那就踢出来了

  这个问题,你就算问瓜迪奥拉等欧洲名帅,他也会说不知道

  然而,大多数人是无法接受“不知道”这个答案的

  正因为如此,青训从来不曾被重视,或者说正确地重视过

  相较于此,领导们更愿意在国家队身上用力,找好教练,给球员开会,用待遇、奖金来重赏勇夫,用压力、威胁来惩罚犯错的人

  大多数球迷们其实也是如此,国家队赢了便夸上天,输了就贬成臭狗屎,时不时还要冒出叫死刑犯去踢球,赢了大赦,输了枪毙的奇妙想法

  至于部分媒体和媒体人更是如此,日日夜夜骂足协急功近利,自己却忙不迭地为归化这种同样富有急功近利色彩的政策拍手叫好

  更有甚者,还要为此谱以“只有国家队成绩好了,才能激活足球市场,从而反哺青训”的冠冕堂皇之词

  如此种种,和“我家孩子能不能踢出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足球是一项本该扎根于群众之间的运动

  三、五好友,无论球技高低,无论进球与否,在球场上跑上几十分钟,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学校孩子,在繁重的课业中,借此忘记压力,锻炼身体的同时,培育友情塑造团队精神

  大人爱踢球,才会带着小孩去踢球;社会爱运动,才会为更多人建造球场、创造环境

  有了这样的普及程度,才会有人从草根里冒出来,才会让职业俱乐部和社会、学校、草根足球发生联动,才能做到踢球学习两不误,爱好工作两相宜

  而这些事情,其实和国力强大与否,没有关系

  因为足球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没有天然球场,人工草皮也能踢球;没有正规球场,土地水泥地也能踢球,甚至是街头、沙滩、废墟,都能踢球

  所以巴西是足球王国,所以伊拉克、叙利亚、伊朗这些战乱国度的足球水平,比我们还要好

  更遑论既有运动文化,又有经济基础的西欧,成为世界足球中心,一点都不奇怪

  妄图通过国家队成绩好,吸引资本来培育青训环境,就更可笑了

  过去十年,根本无需国家队成绩好,各大地产商、企业家、资本力量全部进入中国足球,原因是什么我不用多说

  如今资本一一撤出,留下遍地欠薪丑闻,梯队悉数解散,昔日口号喊得震天响的足校、青训学院,一夕之间灰飞烟灭

  如果建立在资本的投入上,哪个国家的青训经得住这样的折腾和动荡?

  东欧小国,赶上一拨好球员,就能在世界杯上打出亮眼的成绩

  然而当没有好球员的时候,打不进世界杯的时候,影响到了他们的孩子去踢球的意愿了吗?

  没有,过个几年、十几年,他们又回到世界杯的大舞台了

  因为正常发展的足球社会鼓励大家去踢球的目的,从来不是什么打进世界杯、取得好成绩,而是让大家通过踢球,成为身心灵上更好的人

  至于打进世界杯、取得好成绩,只不过是机缘巧合下的产物而已

  没有足球普及,没有运动文化,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在足球本身里打转

  不停地换教练,这不行换那的,国外不行换本土的。不停地引进归化球员,三、四个不够,就来七、八个,巴西的不行,就找欧洲的

  不要学足协领导,满眼只知道盯着国家队,看看身边有没有人去踢球,看看球场上的人是在踢球,还是在遛弯、谈恋爱

  什么?你说没有人去踢球?

  那国家队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不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就这样

  我的看法和大部分答案略有不同:可行其实也算可行,而且真有人一直在做类似的事情,但是效果有多少真的很难说。

  这类操作基本上要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1、国际足联严禁18岁以下球员与国外俱乐部签合同和注册参加正式比赛;

  2、孩子们在国外很难融入当地的环境,影响生活和足球两方面的成长;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3、足球青训无论在哪成材率都低,花大价钱送出去的可能收获不了多少。

  题主说的国家力量,具体来说就是足协有过好几次类似的尝试,远的就像当年健力宝,近的还有2011年的“星计划”。那年底,41个孩子组团去了葡萄牙,计划在当地青训系统里留洋至少两年,未来逐步增加数量和范围。

  吸取了之前的经验,这次做了一些新的改变。

  前面说的第一个没比赛打的问题,“星计划”组织方在葡萄牙足协的帮助下推出了每周中开打的中国希望联赛,参赛者都是里斯本当地的小球队成年队或者葡萄牙体育等强队的青年队。

  第二个融入的问题,以前都是作为一个球队整体去和别人交流切磋,这次41名球员分散式加入8家不同的俱乐部,平时跟随梯队训练比赛,联赛间歇再集中培养默契。还请葡萄牙老师和当地的华人老师开私塾,帮助他们学习葡语和文化知识。

  足协主席韦迪还从之前任职的水上中心那里“带来了”两个企业赞助商,帮忙作为前期的资金支持。结果……

  13年韦迪去了汽摩中心,足协里没人管这事了,留在葡萄牙的运营方后来连联系人都找不到,这个计划就这么没了。到了2015年,那41个孩子里一大半回到了原来的国内俱乐部,有的远离了足球,坚持还留在葡萄牙的只有10个人。

  现在再回头看看成果的话,其实也有刘奕鸣、张凌峰这样相对成功的产成品,但更多像贾天子那样有过一时名声的都不见了。

  “星计划”破产后,其实也有民间资本延续下来一直在做类似的事情,直到现在。比如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发起了星基金,在波尔图卫星城帕索斯费雷拉市租下了一个名为“茉莉花庄园”的巨大庭院,还找了曾经作为临时主帅指挥过葡萄牙国家队四场比赛的阿戈斯蒂尼奥-奥利维拉作为总指导。

  他们和当地球队也有深度合作,比如2016年3月贡多马尔B队在波尔图大区乙级联赛的一场比赛里,排出了下面这样的首发阵容:李铮/张宏疆、黄闯、范金汭、李俊峰/王鹏、吉尔、姚道刚/吴雷、杨立瑜、徐启功。要不是李扬受了点轻伤只能替补出场,那么首发11个人都是中国名字。

  类似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合作的也不止贡多马尔,但是有些牵扯比较复杂。我这里还是先不谈媒体公开信息之外的事情了。不过你可以细想一下,为什么会有资本在做这样的事情。

  总之,这样的操作其实是能有进步的,比如刘奕鸣和杨立瑜两个名字就算不错了吧。如果真的能像题主说的在10岁左右每年送1000个孩子去足球强国,理论上按照类似的操作效果肯定更好。就算足球成材率很低出不了一个能打五大联赛的人,但对于现在的整体水平肯定是有所提升的。

  但那只是理论上,现实里面效果如何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问号。

  就像前面说的星计划,这事就算一开头办得漂亮,真的能坚持下去吗?半途又砍掉,孩子们怎么办?人选怎么定,能不能公平公正公开?

  从10岁左右就为国养士,可能还是有些“残忍”了。其实足球成材率很低的另一个侧面是,很多孩子只踢了几年青训然后因为被淘汰或者有更好的出路,就回去上学或者继承家业了。这对当地孩子们好说,可要是从小离乡背井、父母也不是真的在当地有工作或者有家产储备呢?付出这么大代价,你想想他们的成长里要承担多大压力,又对性格可能产生多少影响?

  结果的增益肯定有,但具体多少上下限区间太大了。曾经西甲欢乐多买了一支西乙B球队胡米利亚也想做青训,我和两位老板之一的李翔聊过一下午,有句话我印象很深:西班牙足协的人说全国各级别青训营里大约有两万名日本小孩,分别来自个人行为(比如家长就在西班牙工作)、俱乐部跨国青训短期合作和企业赞助等等,其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加泰罗尼亚。

  可是好几年过去了,这两万日本小孩里我们也只认识一个久保健英吧?(安部裕葵是之后去的,而且去的时候已经20了)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所以,每年1000个孩子送出去,说不定真能出一两个孙兴慜、久保健英,那么可能会觉得赚了。更大的概率是没有一个能在五大联赛立足的球员,对国足水平有提升,但又提升不到立竿见影大概率打进世界杯的那种。

  要想稳稳进世界杯,那每年1000个肯定远远不够……1万?2万?这么多的投入拿去干什么不好,而且这么大的规模也太夸张了。

  说到底,一支国家队的水平,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整体足球水平顺理成章得到的结果,和真正喜欢足球、喜欢踢球、参与足球的人数密切相关。这项运动发展到现在这个全球规模,注定了是最难找捷径的。

  可能唯一的捷径只有归化?不过,该不该值不值也没必要讨论了,反正以后也没了。

中国足球,以国家力量送1000个少年去欧洲青训,可行吗?

中国足球,以国家力量送1000个少年去欧洲青训,可行吗?

评论